網 球 理 論

5.1 擊球原理

1. 各區名稱及擊球策略

藍圈代表自已; 紅圈代表對手

  1. 防守區: 底線後之地區,正常站位應距底線2米,在此進行來回抽擊。
  2. 無人區: 不應站此等待來球,因為來球會落在腳邊,無位揮拍。
  3. 攻擊區: 遇短球上前強攻對手,仍以抽落地球為主。
  4. 後截擊區: 上前抽對手後再踏前進行第一次截擊,不帶角度,推深為主。
  5. 前截擊區: 第一次截擊後再踏前作第二次截擊,擊出角度球,了結對手。

1

2. 對賽中的前後站位

站位太前:
初學者常站於底線正後面,這是太前了,沒時間反應及拉拍,會處於捱打狀態。

站位太前了,處於捱打狀態

正常站位:
正確站位應於底線後5、6呎,這可有時間預備及擊球,擊球舒服多了。

站位移後,攻守皆宜

防守性站位:
當我們擊出一記低質球,令對手有機會上前進攻時,我們便可退後至防守區,這是離底線約6至8呎的位置,我們會有更多時間作出反應,防衛對方的攻擊,但因站得太後,不可能對對手作出攻擊,球飛過網要太多時間,球速減弱,對手有充分時間準備,故切勿期望能擊出致勝球。還球以較高上旋球為主,球拍放低些,加多些上旋,在網頂高些過網,落到對手較後場區,亦不須擊角度球,打到場中間便可。

防守性站位,不宜進攻

3. 對賽中的左右站位

以對手所處位置能擊出左及右邊線球範圍為依據,取其中間位置來決定自己的站位,例如下圖對手站在他的右邊線,能擊出直線球(A線),也可擊出斜線球(B線),形成的夾角為a+b角,a=b,那麽自己該站在等分此夾角的中線(C線)上。 對手移動,夾角也會跟著改變,自己要跟著移動,始終站在夾角等分線上。

3

 

4. 成功還球的四大支柱

穩定性 consistency: 姿能保持不變,每球都要還到球場中心,對方稍作調動,仍能連擊數十板。

深度 depth: 每球都要落在發球線之後,球要高些過網,確保有足夠深度,因為一擊短球,對手便會有機會上前進攻。

球的落點 placement: 球要落在邊線附近,但要預留犯錯空間,擊球的目標是離邊線一米左右,而非瞄準邊線擊球,因為若有失準,球也不容易出界,練習時可先打兩球對角球,然後一記直線球,再來一球斜線球,每球都要準確到位。

力量 power: 做好前三點,便有信心加力。此時可逐漸增加擊球力度。

5. 擊落地球的四大要點

擊球點:
要在前面的腳前半呎至1呎擊球。

技巧:

  • 要環形引拍,不要直接拉後;
  • 注重終結時的姿勢,不需太介意中間步驟,終結時凍結姿勢作檢查。

拍頭速度:
要提升拍頭速度,這不單提升力量,重點是這有助控制球路,令擊球更準確,故不要在擊球時,為求安全,將球拍慢下來。

平衡:
要踏定才擊球,擊球時重心應向前移,不能向後移。

6. 過網高度應提高

一向以來,多數球員都認為最佳過網高度為網上3呎,這能安全過網,但在這高度過網的球彈地不高,對手太舒服還球了,現代的理論是過網高度應是雙倍,即是大約6至7呎的高度,不單要求高度,還要有強上旋,令球落在球場後場,落地彈高彈後,球在他們肩部位置,便很難回擊,必須退後,以致還球深度不夠,便成為我們的機會球了。

7. 綜合熱身

每次熱身都從因大支柱練起: 穩定性、深度、落點、力量

8. 抽截擊 (swing volley)

這是極具攻擊性的現代打法,在後場球不著地便用正手上旋抽擊,手法類似傳統正手上旋球,只宜高級球員使用。

9. 現代隨揮

為加強旋轉,作水撥式揮拍,現代隨揮會是手肘提升至肩部水平,球拍終結於左肩側,而非肩膊上。這是職業球員使用的,不建議業餘球員使用,知道便好,大家無須學。

10. 跨下擊球

你上前截擊,對手放高球,時間不足,只能直接奔向底線,沒時間轉身了,只好在褲襠底將球回過去,這常見於職業球賽,也頗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