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淺兩塘皆宜趣

路線詳情

沿金督馳馬徑暢遊黃泥涌水塘花園,經紫羅蘭山徑直達淺水灣坳,沿途飽覽深水灣、淺水灣風光,然後經迂迴山徑出大潭篤水塘,訪百年歷史的英式石砌拱橋。部分路徑略為崎嶇。

起點交通

渣甸山畢拉山道(KK108651)
- 可到港鐵金鐘站乘搭城巴路線11號直達。

終點交通

大潭篤水塘(KK136620)
- 可乘搭新巴路線14號前往港鐵西灣河站。

全長約

9公里

需時約

5小時

難度

互動地圖: 按下圖再按相機便可觀看實景相片

互動地圖

 

路線橫切面圖

 

地形圖

 

行程表

 

黃泥涌水塘是香港繼薄扶林水塘及大潭水塘後興建的第三座水塘。1894年香港鼠疫後,港英政府接納了英國殖民地部衞生專員查維克(Osbert Chadwick)報告,展開水務設施的工程以改善衞生情況。黃泥涌水塘選址於黃泥涌峽附近,在1899年興建,作為大潭水塘外的輔助水源,儲水量為2700萬加侖,水壩高50呎(18.3米),長270呎(82.3 米),設有水掣房及導流壩。水壩以層列大花崗石鋪成,頂部設有通道。
1930年代初期,英國軍隊意識到日本軍隊可能會攻佔香港,加上黃泥涌峽在軍事上的重要性,興建了大規模的防禦工事,包括皇家炮兵第5AA高射炮陣地、榴彈炮炮台及多座機槍堡等。1941年12月8日香港保衛戰爆發,日軍於12月18日成功搶灘香港島北角,於12月19日抵達黃泥涌峽。當時英國第3義勇軍步兵連第7、8及9排、少量蘇格蘭營及加拿大溫尼伯榴彈兵部隊D連,為了扼守此處通往香港島南部的要道及黃泥涌水塘,與日軍爆發激戰。雖然英國軍隊的頑強防守使到日本軍有逾600人傷亡,亦使到義勇軍第3連成為抗戰英雄,但是最終日軍於12月23日成功佔領黃泥涌峽及水塘,斷絕了香港島的供水。致使英軍無險可守,加上香港另外一處主要山峽灣仔峽於12月24日亦失守,惟有選擇投降,並且開始了香港日治時期。

隨着大型水塘相繼落成,黃泥涌水塘對香港供水的重要性在1960年代末大為下降,市政局遂建議利用水塘及集水區改善為康樂設施,黃泥涌水塘在1986年關閉,改為香港首個划艇公園,向市民開放,提供遊人水上單車及小艇的租用服務,不少情侶就在此訂下山盟海誓。以水塘改建為康樂設施在當年屬創新概念,而增建碼頭、小食亭及洗手間等設施,刻意採用低調而不顯著的設計以融合周遭環境,令黃泥涌水塘公園榮獲1987年香港建築署年度大獎,為不少家庭留下溫韾回憶。

 

1. 渣甸山畢拉山道

11號線巴士

畢拉山道(畢拉山徑巴士站)11號線巴士

金督馳馬徑入口

金督馳馬徑

金督園分岔路

穿過避雨亭

涼亭

觀景台及涼亭

黃泥涌兒童遊樂場

黃泥涌兒童遊樂場內洗手間

左轉上大潭水塘道

大潭水塘道

過馬路

進入私家路旁的小徑

2. 黃泥涌水壩

接紫羅蘭山徑

路徑

3. 紫羅蘭山徑

紫羅蘭山徑的前半段主要是引水道,以密林為主;後半段是山腰小徑,樹木較少,景觀較開揚。整段路除後半段較為險要外,均平坦易走,沒太大難度,邊行邊欣賞風景,不會覺得疲累。

山徑

淺水灣風光

4. 淺水彎徑

指示牌

落樓梯

紫崗橋

過橋後向左行

路徑左轉

大潭中水塘

大潭中水塘壩

細賞林景

5. 大潭水塘道

大潭水塘包括大潭上水塘、大潭副水塘、大潭中水塘及大潭篤水塘,在1888年至1917年間分期落成,為港島食水的主要來源,統稱為大潭水塘群 。香港在1863年至1899年間,供水系統依賴薄扶林水塘為主,而大潭水塘群組成東區供水系統,成為港島食水供應的骨幹,工程技術亦優於薄扶林水塘。隨着食水供應系統得到改善,香港市區範圍也逐漸延伸至港島東部,亦促進了水務設施的技術發展,改善了維多利亞城的衞生情況,推動香港的城市發展。

接大潭水塘道

指示牌

大潭篤水塘石砌橋

涼亭

6. 大潭童軍中心

終點大潭道

巴士站及洗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