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

 

隸書技法

隸書初階

隸書進階

漢代秦而興,文化隨之變化,其中之一的就是隸書取代小篆成為主要盛行的書體,成為漢代文化的標誌之一,書法界更有「漢隸唐楷」之說。

隸書字體莊重,結構為略顯寬扁的長方形,橫畫長而直畫短,書寫方法講究「蠶頭雁尾」、「一波三折」。
「隸書」之名,最早見於漢人撰著中。《漢書‧藝文志》說:「是(秦)時,始造隸書矣。起於官獄多事,茍趨省易,施之於徒隸也。」徒隸,就是獄吏。
東漢文字學家許慎的《說文解字》也說:「是時,秦燒滅經書,滌除舊典,大發隸卒,興役戍,官獄職務繁,初有隸書,以趣約易,古文由此絕矣。」這裡是說,隸書主要在獄吏中使用。由於篆書太繁,不易於快速書寫,而獄訟案件繁忙,獄吏書寫太慢應付不過來,這樣就將篆書加以簡化,成為便於書寫的隸書。
也有說法稱,隸書是秦始皇時期獄吏程邈以小篆為藍本創製。因程邈的身份是監獄中辦事的「徒隸」,人們就將他所創書體稱作「隸書」。如後魏江式《論書表》寫道,「隸者,始皇時衙吏下邽人邈(程邈),附於小篆所作也,世人以邈徒隸,即謂之為隸書。」
由此可見,隸書是秦朝徒隸處理獄訟之事所用書體,為的是輔佐篆書的不足,這種書體又稱為「左書」、「佐隸」。而漢初隸書還保留篆書結體或用筆法度,習稱「古隸」。

漢隸的成熟:

漢隸資料多見於簡帛、豐碑、摩崖和器物等。漢代早期的隸書,還未脫離篆意,基本上承襲了秦代古隸風格。從書寫情況來看,漢隸在西漢中期以後,特別是在西漢昭帝、宣帝時期開始成熟,這在河西漢簡中可以看出來。到了元帝、成帝時期,隸書書寫硬折漸多,盡改篆書圓轉筆法,波磔向兩邊舒展開張,充分展現毛筆提按所表現出的頓挫變化。

漢朝未央宮東閣瓦硯之一,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這個期間,隸書外形漸趨扁平規整,除保存秦隸中已有的波磔筆法外,在殘存篆文漸次解構隸化後,字形左撇右捺向兩側開張,狀如宮殿飛簷,外形左右相背如八字,被稱為「分隸」或「八分書」。也就是說,早期以縱勢為主的古隸已經轉變為偏於八分的橫勢。這種字體的成型,是漢隸成熟的標誌,從此,隸書書寫變得日益熟練。

因此,有學者認為漢隸經過古隸、漢隸和八分三個階段。漢隸大致在漢武帝中晚期形成,至漢宣帝時期成熟,這可以五鳳元年簡和定縣漢簡為實物佐證;八分書法在漢成帝時期形成,至西漢末年已相當成熟,這可以尹灣名謁木牘為實物佐證。

 

定縣漢簡

東漢時分隸技法已臻純熟,刻碑紀事風氣盛行,書刻皆極精妙;摩崖則必須順著山壁凹凸起伏就字佈勢,字體常縱橫旁肆,奇趣百出。碑刻與摩崖統稱「漢碑」,為傳統隸書的代表。
學界有人認為,漢代雖然盛行八分隸書,但漢人並未稱有波磔的隸書為「八分」。兩漢時代,雖行八分之實,終無八分之名。

關於八分的意義,歷來眾說紛紜,包世臣《藝舟雙楫》解釋說:「八、背也;言其勢左右分布,相背然也。」八分書的特點,在於其改變了篆書筆畫之起訖無端,粗細均一的作風,而保留並確定書寫時,筆劃自然起迄的痕跡。尤其對於筆鋒揮出一點,使其成為書體中主要成份,且成為八分中最大的特點,這便是所謂波磔。

 

早期的隸書
文化的改變並不是突如其來的,作為漢代文化因素之一的隸書,也不是突然出現的,早在戰國或更早時期已經有所孕育,這對朝代更迭時期的文化變化成為鋪墊。如《侯馬盟書》即可看出隸書書寫筆法的發端,篆書筆形的圓轉逐漸變為方折,在粗細變化幅度上開始加大,字形結構也有所省併、簡化和連貫。

侯馬盟書

 

侯馬盟書是1965年~1966年出土於中國山西省侯馬市秦村的玉片文物,共有5,000餘片。該玉片上文字刊載著春秋戰國時代各諸侯國或卿大夫之間的訂盟誓約,這些訂盟的言辭稱作「盟書」或「載書」。這些玉片上書寫的文字當屬於春秋晉國的官方文字,出現約在公元前550年,是中國現今考古發現的最早毛筆字。
秦統一六國後,始皇帝為了鞏固大一統皇權,制定許多統一的政治、軍事、財政等方面的名物制度,廢除分封制,推行郡縣制,頒布一系列政令等。
戰國時期各國「言語異聲,文字異形」,這對秦始皇政令的通行與文化交流構成阻礙,秦始皇接受丞相李斯的建議,實行「車同軌、書同文」,「罷其不與秦文合者」,並進一步對秦國文字進行整理規範,形成小篆字體,下令全國通行。
當時為了保證字體的一致性,丞相李斯、中車府令趙高與太史令胡毋敬三人分別寫成《倉頡篇》、《爰歷篇》和《博學篇》3篇標準體字書,作為識字教材。
漢代小學興起,比過去更加重視文字使用。這裡的小學,不是指今天的教育機構。小學是研究古漢語語言、文字的學科,包括音韻學(釋音)、文字學(釋形)、訓詁學(釋義)等分支,傳統上是經學的一科。
經過秦隸、西漢初期的古隸,再經過西漢一百三十年左右的傳習,隸書幾經簡化、美化,在西漢昭、宣兩帝之間趨於成熟。傳世的書蹟有《魯孝王刻石》、《三老諱字忌日刻石》、《開通褒斜道刻石》、《祀三公山碑》、以及長沙馬王堆3號墓出土的《帛書老子乙本》,山東臨沂銀雀山西漢墓出土的《孫臏兵法》等。

 

 

漢代早期墓葬中出土的簡帛上所寫文字幾乎都是隸書,這說明西漢之初,隸書已經是普遍應用的字體。
有學者認為,隸書在秦漢時期已經成為生活用字的主流書體,篆書使用已不普遍,就連皇帝詔書、法律文書等都以隸書書寫。如中國古文字學專家裘錫圭在《文字學概要》一書中說:「在秦代,隸書實際上已經動搖了小篆的統治地位。到了西漢,距離秦王朝用小篆統一全國文字並沒有多久,隸書就正式取代小篆,成了主要的字體。」
早期隸書與篆書相融共生,但秦代古隸從字體結構到書寫方式都與當時的篆書正體拉開一定距離。這些字的書寫由線條逐漸轉變為筆畫,描摹物像輪廓的仿形線條由粗細不同的筆形代替,篆書筆形的勻稱消失了,篆書費事的圓轉長線被分割成短線,篆書圓的轉筆變為平直的折線,這大大降低了書寫難度。隸書字體結構也發生了明顯變化:篆書書寫以縱向為主,字形整體為長形;隸書書寫以橫向見長,字形寬扁。


漢隸風格及代表作

西漢距離秦代不遠,文物制度多承襲秦制,政事力求苟簡,這同時也影響到書體筆畫。早期漢隸簡率樸實,少有變化,卻頗具莊嚴遒健的氣象。此類隸碑書法風格,以西漢的五鳳二年魯孝王刻石、麃孝禹刻石、萊子侯刻石等為代表作。

漢代大力拓展交通,當一工程完成後,除了將工程結果呈報上級外,亦將工程所動員人力、物力及願望等,在工地山崖峭壁上摩刻文字。山崖石壁體量巨大,表面粗糙,要大型字體方可摩刻,大型字體的筆畫自然健壯,也顯得整個文字氣象雄偉,遒健峻逸。此類摩崖文字,以東漢的開通褒斜道刻石、司隸校尉楊孟石門頌、武都太守李翕西狹頌、司隸校尉楊淮表記、李翕郙閣頌刻石為代表作。

 

開通褒斜道刻石拓本

 

東漢是隸書的全盛期,碑刻盛行作品蔚為大觀,書法風格開始出現多樣化,草書、行書、正書亦在此時期奠基。可以說中國書法各類書體此時已經完備。書法技法也出現提、頓、轉、折、鉤等筆法。 清人將[乙瑛碑]、[禮器碑]、[孔廟碑]、[西嶽華山廟碑]、[衡方碑]、[史晨碑]、[張遷碑] 定為漢碑七大名碑,乙瑛碑法度森嚴,隸法純正,集古樸舒展、雄渾、典雅於一身,是漢隸隸書藝術最精湛的碑刻之一。

 

乙瑛碑

乙瑛碑建於東漢桓帝永興元年六月,現存山東省曲阜市孔廟內,碑高260厘米,寬128厘米,共18行每行40字。乙瑛為魯相,他在漢桓帝元嘉時奏請在孔廟設置守廟百石卒史,執掌祭祀之事,因遴選的百石卒史為孔龢,所以此碑也稱為[百石卒史碑]和[孔龢碑]。
乙瑛碑雍容典雅,端裝規整,是東漢碑刻中成熟隸書的典型代表,筆法純正規範,用筆純熟,一絲不苟。筆畫豐滿,凝重沈穩中不乏流暢華茲,波挑分明,從容自如,不以矜奇弄巧取長。
乙瑛碑結體方中見扁,平正嚴謹,筆畫之間的搭配,偏旁之間的組合,格局勻貼,不以偏奇詭怪取勝,通篇不見失範。
乙瑛碑在章法上同眾多成熟期的漢碑一樣,整體佈局縱成行,橫有列,充滿了廟堂之氣。

從隸書入手是學習書法的最理想途徑,而乙瑛碑筆法純正規範,故是學習書法的最佳法帖。

隸書的書寫要領:

1. 橫平豎直、斬釘截鐵。

橫畫要水平,豎畫要垂直,字型方正。
寫短橫和短豎最後停筆時提筆要快,不能頓筆,則筆畫顯得剛勁有力。

2. 蠶頭雁尾,一波三折。

橫畫左端起筆時筆勢向下,形如蠶頭。
右端捺腳出鋒,向右上揚起成雁尾狀。
橫和捺都不很直,有起伏波折,可分為頓、挫、提、按,即起筆一頓,挫折向右,收筆一提。

3. 蠶不再設,雁不雙飛。

一個字中只寫一筆雁尾,有橫的用於主要的一畫,有捺或鈎的用於主要的一捺或鈎,但不一定每個字都有雁尾。蠶頭在一個字中亦寫一個,有數橫的應與雁尾寫在同一橫,也不一定每個字都寫蠶頭。

4. 外方內圓,如龜如鱉。

隸書字型外面輪廓要方,內面轉折處略圓,是由折筆藏鋒所寫成,隸書字型多屬扁平,故形容為龜鱉。

5. 篆隸無鈎,波可四列。

篆書沒有鈎,隸書沒有明顯上揚的尖鈎,相同的筆畫可以並列。

隸書起筆的基本方法:

隸書起筆的基本方法是藏鋒逆入。
寫橫畫是欲右先左,入筆處不在橫畫的頂端,而是在頂端的稍微靠右處由右向左逆行,逆行中筆毫逐漸鋪開。

當筆毫行至頂端時折鋒向右行筆,行進中將入筆處的筆鋒覆蓋住,這叫做藏鋒逆入。
寫豎畫時,欲下先上,入筆處在頂端稍微靠下一點的部位,由下向上逆鋒行筆,行進中將筆毫舖開,至頂端折鋒下行,入筆處筆鋒被藏住。

逆鋒入紙的作用是便於將筆毫鋪開,使每根筆毫皆盡其力,寫出來的筆畫渾厚飽滿,沈勁有力。

隸書收筆的基本方法:

隸書收筆的基本方法是有往必收。
寫橫畫時筆鋒向右行至盡處,提筆向左回鋒收筆。
寫豎畫時筆鋒向下行至盡處,提筆向上回鋒收筆。
回鋒收筆也叫護尾,使筆畫末端寫得飽滿,防止筆畫殘缺或虛弱。

提筆和按筆:

提筆有兩種方法:
一是寫完上一筆再寫下筆,將筆提起來,筆鋒離開紙面。
二是毛筆運行中的提筆,筆鋒不離開紙面,提筆處的筆畫變細變輕,筆畫的粗細輕重產生了變化。

按筆也有兩種方法:
一是多在下筆時按筆,二是筆在行進中的按筆,按筆使筆畫變粗變重。

提筆和按筆的作用:
在書寫過程中包括許多提按,凡是筆畫細的地方都是提筆所為,凡是粗的地方都是按筆所為。
提筆和按筆使隸書的筆畫有了粗細輕重的變化,與筆畫均勻的篆書相比,隸書的用筆更為豐富,克服了篆書線條粗細缺少變化的單調,提高和擴大了書法審美的內容。

 

隸書初階

隸書的基本筆畫有: 點畫、平畫、波畫、捺畫、鈎畫、撇畫、豎畫、折畫、提畫九種。

1. 點畫

書寫步驟

點畫是其他筆畫的濃縮,是最常用及變化最多的筆畫。
點畫是一筆寫成的,下面以最常見的頂點為例,說明其寫法,為了表達方便,加以圖示。

  1. 向左上方逆入。 入筆處不在頂端而是在頂端稍微靠下一點的部位。入筆時用手指和手腕的力量推動筆鋒向左上方行進(筆尖朝內)。
  2. 向右輕拓。筆鋒逆行至頂端,輕輕將筆鋒右按,令其略微展闊。右拓時要將筆鋒控制好,勿使其反彈出去,達不到藏鋒的目的。
  3. 轉鋒向左下方行筆。 下行時調整好筆鋒,先輕按,後輕提。行筆中將入筆處的筆鋒遮蓋住。其頂端基本上是圓的,或介於方圓之間。
  4. 回鋒收筆。 行筆至盡處,提筆向上,回鋒收筆,空收空回皆可,書寫熟練了空收即可。

行筆路線好像畫了一個圓圈,實際上是一筆寫成,即逆入上行後不提筆下行便完成其書寫過程。

點畫的變化:

1. 乙瑛碑的上點常寫作平畫,[辛酉]的[辛]字的上點和
[如瑛言]的[言]字的上點便是。

2. 上點有的寫得很重,有的寫得很輕,有的寫得很含蓄。
[司空]的[空]字的上點寫得很重,有很強的力度。
[孔廟]的[廟]字的上點寫得輕靈,
[無常人掌領]的[無]字的上點寫得含蓄有趣。

3. 頂點可直寫也可斜寫。
[立廟]的[立]字的上點寫得直上直下。
[為宗所歸]的[宗]字的上點是由右上向左下斜行。
[犬酒直]的[直]字的上點,其運筆是由左上向右行筆。

4. 三點水的寫法大多是從左向右收束,如[酒]字和[河]字的三點水的寫法。

5. 下四點最後一點寫作向右或向右下方行筆的點捺,如[魯]字和[赫]字中下四點的最後一點的寫法。

2. 平畫

不帶波腳的短橫,稱作平畫。
平畫的寫法可分解為四個步驟。

  1. 向左上方逆入。 也可向左下方逆入,向左上方逆入更便捷,入筆處在頂端稍右處,寫平畫下筆大多比較輕捷。
  2. 向右折鋒,折鋒時手腕向外翻,筆管稍微向右傾斜。
  3. 向右行筆,漸行漸把筆管豎直,並將入筆處筆鋒藏住,頂端可方可圓。
  4. 回鋒收筆。

平畫的變化:

1, 幾個平畫並列在一起,在長短、粗細、方向上加以變化。如[長史]的[長]字的幾個平畫的長短、輕重走勢各不相同。

2. 平畫的入筆的輕重,往往與收筆的輕重相背,即入筆重的收筆輕,入筆輕的收筆重。
如[至孝]的[至]字的平畫和
能[奉弘先聖]的[奉]字的平畫。

3. 平畫基本上使用圓筆,但也不乏方筆。

如[先]字的第4筆及[言]字的數筆。

寫平畫注意事項

  1. 平畫要保持基本水平,不能寫成左低右高的斜勢。
  2. 入筆處不能露鋒,要藏鋒逆入。
  3. 入筆處和收筆處可方可圓,可介乎方圓之間,不能出現斜角。

3. 波畫

隸書中將那些帶波腳的長橫稱為波畫,波畫是非常優美和最能體現隸書特徵的筆畫。
波畫的寫法可分解為四個步驟:

  1. 向左下方逆鋒入筆,下筆要比寫平畫重,入筆處更加靠右一些。
  2. 向右轉鋒或折鋒行筆,轉鋒或折鋒時筆管稍微向右傾斜,漸行漸將筆管立直。折峰右行頂端一般出現方筆,絕大多數情況下,頂端是圓的或介乎於方圓之間的蠶頭形狀。波畫的頂端為了保持與波腳的對稱,要寫得比平畫的頂端重一些,有的還向下低垂。波畫中間多數還向上微拱。
  3. 一頓之後拖、轉、提,以連貫的行筆寫出波腳。
    、即頓筆,行筆至波腳處用力按筆,使筆畫變粗變重。
    、讓筆鋒利用慣性繼續前行,不要立即向上提筆,使得波腳長一些,舒展一些。
    、用手指和手腕的力量按順時針方向轉動筆管,使筆鋒收攏上揚。
    、向上提筆,寫出波尾。
    頓、拖、轉、提幾個動作要協調連貫,即一頓之後,邊拖,邊轉,邊提,一氣呵成。
  4. 回鋒收筆,初學者宜實回,可收可以使波尾完整無缺,典型的隸書的波畫稱作蠶頭雁尾。

波畫的變化

1. [可許臣請]的[可]字的波畫下筆較輕,係圓筆寫成。

2. [十九世孫]的[世]字的起筆為方筆。

3. [元嘉三年]的[三]字的波畫寫得很有氣勢,方筆起筆,中腹上拱,波腳厚重。

4. [須報]的[須]字的波畫上拱特別明顯。

寫波畫注意事項:

  1. 雁不雙飛,在隸書中如果一個字有兩個以上的橫畫,只將其中一個寫成蠶頭雁尾的波畫,其餘都寫作平畫,這叫做雁不雙飛。例如:[三]字由三個橫畫組成,只將最後一筆寫成蠶頭雁尾的波畫,上面那兩橫畫寫成不帶波腳的平畫。
  2. 波畫整體要平正,與寫平畫一樣,也不能寫成左低右高的斜勢。
  3. 波畫中腹雖然可以上拱,具有形態美,但過猶則不及,要避免寫成柴擔形狀。
  4. 下筆務必藏鋒逆入,不能露鋒,不能出現斜角。

4. 捺畫

捺畫的寫法與波畫寫法基本相同,最大的區別是行筆方向發生了變化。
寫法可分解為四個步驟:

  1. 向左上方逆入,入筆要輕。
  2. 轉鋒向右下方行筆。
  3. 一頓之後拖、轉、提,寫出捺腳
    、即頓筆,筆鋒行至捺腳處,重按筆使捺腳寫得厚重。
    、即拖筆,筆鋒行至捺腳處,利用慣性繼續前行。不要馬上向右上提筆寫出捺腳,這樣可將捺腳寫得修長舒展。
    、用手指和手腕的力量按順時針方向轉動筆管,使因頓筆而鋪開的筆毫收束起來。
    、提筆向右上寫出捺腳。
    以上四個動作具有連貫性,不要間隔停頓,特別是拖、轉、提這三個動作一定要同時進行。
  4. 回鋒收筆。

捺畫的變化 :

1. [大聖]的[大]字的捺畫,一個寫得長而直,一個寫得曲而短,各有千秋。

2. [先聖之禮]的[之]字的捺畫,與上一筆撇畫連寫,成為曲頭捺。

3. [令鮑叠]的[令]字和[魯相承]的[承]字的捺畫,係方筆寫成。

寫捺畫注意事項:

  1. 字無雙腳。在隸書中,如果一個字有兩個以上的捺畫,只寫出一個帶捺腳的,其餘以頓挫收筆。如[王家錢]的[錢]字,右邊兩個[戈]字旁,在隸書裏將戈字旁的鈎畫變為捺畫,由於字無雙腳的緣故,所以上面那個捺畫以頓挫收筆,下面的捺畫寫出捺腳。[秋饗]的[饗]字有兩個捺畫,只突出下面的那個捺畫而收斂上面那個捺畫。如果突出上面那個捺畫,則收斂下面那個捺畫。


  2. 在一幅書法作品中,幾個捺畫比較集中,要注意他們的長短和走向的變化,防止雷同。

5. 鈎畫

篆書中沒有鈎畫,鈎畫是在隸書中開始出現的,但只是平出的平鈎,與楷書中的上揚尖鈎不同,有些書法家不當這是鈎畫。

鈎畫的寫法可分解為四個步驟:

  1. 向左上方逆入。 入筆處不在頂點而是在頂點靠下處。 下筆要輕,頂端可方可圓,可介乎方圓之間。
  2. 轉鋒下行,要控制好筆鋒,筆鋒走中路。 行筆速度要適中,不可太急也不可太慢。
  3. 輕頓之後轉、送、提出鈎。
    輕頓,輕輕按筆,使筆毫略微鋪開。
    轉、按順時針方向用手指和手腕的力量轉動筆管,使筆可在行進中聚攏。
    送、在轉筆中向左送筆。
    提、將筆鋒提起來但筆方筆離開自己
  4. 回鋒收筆。

鈎畫的變化 :

1. 兩個[司]字一個出鈎重,一個出鈎較輕。
[司]字的鈎畫純用中鋒,轉筆運用得非常成功,因而出鈎格外雄強有力。

2. 兩個[祠]字一個出鈎,一個不出鈎。
[四時來祠]的[祠]字出鈎,[祠先聖師]的[祠]字不出鈎,但是都很精彩。

3. [府]字出短鈎,已有楷書鈎畫端倪。
[掌]字的鈎畫長而有力,撐托作用特別突出。

4. [為漢制作]的[制]字的鈎畫,
以及[書到]的[到]字的鈎畫,出鈎上挑。

5. [侍]字的鈎畫,出鈎是平出,但出鈎很短,很有情趣。

寫鈎畫注意事項 :

  1. 鈎畫入筆要輕,不需頓筆,不能出現頓頭。
  2. 寫鈎畫禁忌豎粗鈎細。
  3. 鈎畫轉接處要圓合,不宜帶棱帶角,更不能出現[鵝頭]。
  4. 出鈎既不能尖細,也不能散鋒。
  5. 在相同的字中,鈎畫要寫得有變化,不能千篇一律。 四個子字的鈎畫各有不同。

6. 撇畫

撇畫也是隸書的典型筆畫,隸書的結體取左舒右展的橫勢,其左舒的任務主要由撇畫來承擔。撇畫的寫法與鈎畫的寫法大同小異。
撇畫的寫法可以分解為四個步驟:

  1. 向右上方逆入。
  2. 轉鋒向左下方行筆,行筆時將入筆處藏著。
  3. 輕頓之後轉、送、提。輕頓、即筆鋒行至轉彎處輕輕按筆。
    轉、用手指和手腕的力量按順時針方向轉動筆管,使散開的筆毫收攏。
    送、在轉筆中將筆鋒向左送去。
    提、將筆鋒向左上方提起。
  4. 回鋒收筆 。 .

撇畫的變化:

1. 撇畫根據其在字中的位置和作用,有長短之分,平斜之別。[雜試通利]的[利]字其和字旁有兩個筆畫,上面那個撇畫短而平,下面那個撇畫長而斜。[功]字的撇畫特長,將左邊工字旁整個托起來。

2. 單人旁的撇畫幾乎都是從由上向左下行筆,這叫順寫,也有的是由左下向右上行筆,這叫逆寫,如[造作]的[作]字,即是由左下向右上行筆寫出來的。

3. 撇畫還有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收筆時輕輕下壓出鋒,這在其他漢碑裏並不多見,如[各]字和[先]字的撇畫的收筆。

4. [為]字的撇畫寫法非常獨特,即筆畫的收筆處幾乎畫了個半圓,原因是寫完這一筆後要提筆向上寫下一筆,所以自然而然地帶出了個圓弧。由此可見書寫的運筆非常嫻熟。
5. [財出王家錢]的[財]字的撇畫變作由左上向右下行筆的短捺。

寫撇畫注意事項

  1. 力避側鋒入紙,頂端不能出現斜角。
  2. 撇畫的收筆處,特別是長撇的收筆處,容易散鋒,要抓住[轉筆]這一關鍵。
  3. 撇畫多時,要注意長短、輕重和方向的變化,防止雷同。[象]字的幾個撇畫寫得各不相同。
  4. [功垂無窮]的[無]字,其撇畫收筆向右就挑起,已有行書筆意。

7. 豎畫

豎畫的寫法可以分解為三個步驟:

  1. 向左上方逆入。 入筆不在豎畫的頂端,而是在頂端的稍微靠下部位。
  2. 轉鋒下行。轉鋒時不需頓筆,但要控制好筆鋒,筆鋒始終要有一個向心力。 下行時要將筆鋒調整到筆畫中路,中鋒行筆,頂端可方可圓。
  3. 回鋒收筆。隸書的收筆處一般有垂露(圓筆)、懸針和方筆三種形態。

豎畫的變化:

1. [乾坤]的[乾]字,其左邊最後一筆的收筆即為很典型的垂露。

2. [奉弘先聖]的[奉]字的豎畫入筆和收筆都是方筆。
[元嘉三年]的[年]字的豎畫未端是方筆。
[行]字的豎畫收筆屬於懸針,既含蓄又有力。
[四時來祠]的[來]字,其豎畫有兩個特點,一是豎畫不直通到頂端,頂端寫成斜點。二是兩頭粗中間細,尤其是中部以下,漸行漸重,收筆介乎於方圓之間,很有特色。

寫豎畫注意事項:

  1. 力戒頓頭。豎畫頂端不需重按,不要出現楷書似的頓頭。
  2. 力戒斜角。豎畫的兩端可方可圓,可介乎於方圓之間,不能出現斜角。
  3. 力戒虛尖。懸針豎與其他漢碑相比,收筆比較含蓄,不見虛尖。

8. 折畫

折畫是隸書中既重要又複雜的筆畫,也極容易出現筆病。
以右上角折畫為例,將折畫的寫法分解為以下四個步驟:

  1. 向左或左下方逆鋒入紙,落筆如同寫平畫。
  2. 轉鋒右行,至盡處,將筆峰提至平畫略高處。筆畫末端出現上翹的比平畫略高的小尾巴。
  3. 轉鋒下行,一般情況是筆鋒不離開紙面,只是將筆鋒加以調整而後向下運行。
  4. 回鋒收筆

折畫的變化:

1. 轉折處圓合,一筆寫成,類似篆書寫法。如[事以即去]的[即]字的折畫,和[司空府]的[司]字的折畫。

2. 兩筆寫成。如[他如故事]的[他]字的折畫,寫完平畫後提筆起來再寫折畫,筆鋒離開紙面,豎畫頂端高於平畫。

3. 內側法。如[三月]的[月]字的折畫,是用內側法寫出來的,其寫法是: 先寫平畫,調整好筆鋒寫豎畫時用手指和手腕的力量按逆時針方向轉動筆管內側下行,豎畫向左凹進。

4. 外拓法。[罔極]的[罔]字的折畫就是用外拓法寫出來的,其寫法是先寫平畫,調整好筆鋒下行寫豎畫,寫豎畫時以手指和手腕的力量按順時針方向轉動筆管向外拓向下行,豎畫向右凸出。
5. 折角在左下方。[頓首]的兩個[頓]字,其折畫都在左下方,一個係兩筆寫成,斷而相連。一個係一筆換向寫成。

6. 折畫在右下方。[孔子]的[孔]字的折畫在右下方,係兩筆寫成,斷而相連。[鮑叠]的[鮑]字的折畫在右下方,係一筆換向寫成。

右下角的折畫,兩筆寫成的比較容易掌握,但要注意對接處的圓合。一筆換向寫成的不太好掌握,其孤度做到恰到好處有一定難度,也極容易出現[鋒腰]或[鶴膝]之類的筆病。

寫折畫注意事項:

  1. 力避斜肩,折畫方可方可圓,可介乎方圓之間,不能出現斜角,特別是右上角的折畫,不能寫出楷書似的斜肩。
  2. 力避[鋒腰]和[鶴膝],要掌握好運筆中的提按,防止折角處出現[鋒腰]和[鶴膝]之類的筆病。
  3. 左下角或右下角的折畫,可以一筆寫成,可以兩筆寫成,兩筆寫成的不宜斷開,要注意對接好。

9. 提畫

提畫即挑畫,是由左下向右上挑起的筆畫。
提畫的書寫法可分解為三個步驟:

  1. 向左下方逆入,入筆要輕。
  2. 轉鋒向右上方行筆,筆鋒要走筆畫的中路。
  3. 輕收。提畫寫得平一點的,類似平畫一路的,要輕頓後回鋒收筆。

提畫的變化:

1. [文字掾]的[掾]字的提畫由左下向右上行筆,收筆含蓄。

2. [孔子]的[孔]字的提畫寫得很平,類似平畫。

3. [曹掾]的[掾]字,[子孫]的[孫]字的提畫收筆下壓,這也屬常見寫法,原因是為了避免與右邊的筆畫形成一溜順風。

4. [特]字的提畫先輕後重,看起來也很協調。[孔]字的提畫收筆處頓筆,很有特色。

寫提畫注意事項:

  1. 寫提畫也需藏鋒逆入,不能露鋒側入。
  2. 下筆要輕,入筆處不能出現頓頭,在漢碑中提畫的收筆處有時可以輕壓或輕頓。
  3. 收筆處即使不回鋒,也筆能出現虛尖,凡是不回鋒收筆,收筆處必須含蓄。

隸書常見筆病

  1. 釘頭
    釘頭是指下筆太重,張入筆處寫成釘頭形狀,藏鋒逆入,用力適度,可避免釘頭出現。
  2. 尖咀
    與釘頭正好相反,筆畫兩端尖細,與筆畫中部不協調。藏鋒逆入,回鋒收筆,掌握好提按,控制好筆鋒,尖咀之病便可克服。
  3. 竹節
    行筆故意哆嗦,將筆畫抖擻出竹節模樣,誤以為是在追求蒼老雄強,克服此類筆病從認知上解決問題。
  4. 鶴膝
    行筆時提按失控,造成筆畫兩端輕細,中間臃腫,類若鶴膝,折畫的折角處最容易出現這種筆病,注意提按有度,此筆病可以避免。
  5. 鋒腰
    行筆是掌握不好提按,形成筆畫兩端粗重,中間纖細,反差過大,形如鋒腰,運筆時用力均衡,此病不難解決。
  6. 斜角
    斜角容易出現在筆畫兩端,尤其是橫畫、豎畫的兩端,及撇畫、提畫的落筆處,出現頻率最高。用筆務必藏鋒逆入和回鋒收筆,不要把楷書或行書側鋒入筆的習慣帶進隸書,斜角的毛病可迎刃而解。
  7. 斜肩
    防止折畫的折角處的筆病,隸書的折角可一筆寫成,可兩筆寫成,可方可圓,可介乎方圖之間,但不能出現楷書類似的斜肩,克服斜肩的最有效方法是: 寫完平畫轉鋒下行時,務必將筆鋒提到平畫略高處,一定不要在低於平畫處向右下頓筆逆行。
  8. 散鋒
    散鋒筆病多在收筆處,撇畫、捺畫、鈎畫的收筆處常見,克服的方法很多,最主要的要記住轉筆。

臨摹乙瑛碑

購買九宮格紙及兼毫筆, 依下列簡化了的乙瑛體字帖臨摹。

第一張

返回第一張

第二張

返回第一張

第三張

返回第一張

第四張

返回第一張

第五張

返回第一張

第六張

返回第一張

第七張

返回第一張

第八張

返回第一張

第九張

返回第一張

第十張

返回第一張

第十一張

返回第一張

第十二張

返回第一張

第十三張

返回第一張

第十四張

返回第一張

第十五張

返回第一張

第十六張

返回第一張

第十七張

返回第一張

第十八張

返回第一張

第十九張

返回第一張

第二十張

返回第一張

第二十一張

返回第一張

第二十二張

返回第一張

第二十三張

返回第一張

第二十四張

返回第一張

乙瑛碑全碑重寫

乙瑛碑中好些字殘破不全,有些又缺失了,肢離破碎,難窺全貌,本人不才,願將乙瑛碑重寫,按其風格,補回缺失之字,但不會依足拓本百分百重寫,一則不可能,不是乙瑛本人,不可能完全相似,二則有些古舊筆法,現已不合時宜,時間過去,技術更新,不能說古代的一定比現代優勝,故本人會取長捨短,意臨全碑,不像之處,望勿挑剔,包涵體諒。

乙瑛碑分屏

第一屏

返回第一屏

第二屏

返回第一屏

第三屏

返回第一屏

第四屏

返回第一屏

第五屏

返回第一屏

第六屏

返回第一屏

第七屏

返回第一屏

第八屏

返回第一屏

第九屏

返回第一屏

第十屏

返回第一屏

第十一屏

返回第一屏

第十二屏

返回第一屏

第十三屏

返回第一屏

第十四屏

返回第一屏

第十五屏

返回第一屏

第十六屏

返回第一屏

臨摹完乙瑛碑可算是完成了隸書初階, 若要更全面學習, 請按此到隸書進階